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——西洨洋仁和會太祖拳
西洨洋村風淳樸、歷史悠久,以西洨洋仁合會太祖拳著稱。相傳這種武術是由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所創(chuàng),拳名叫太祖拳。在明代以前,屈姓家族練習的是繩鞭。與屈家相鄰居住的時姓家族練習的是大刀,練功用的刀有90余斤重,可惜這把大刀在五八年大練鋼鐵的時候被毀。村東居住的柳氏家族練習的是軟功。劉氏家祖練習的是硬功,一頭能把石板撞裂。明末清初,時姓家族出了一個武舉人--時萬青,時舉人眼光深遠,成立一個練武術的民間組織取名叫“仁合會”。當傳到“四小孩”(指四個拳師:劉蘭申,劉文,劉煥祥,楊老奎)時期,拳腳的路數就到了七十多套。當時他們打得飛鏢,出神入化。每一招一式都有了名稱和說明。比如腳抓地手托天提腿藏腳往上翻.手托天腳抓地倆肋吸氣,第一腳;雷震艮雨.第二腳;閃電風雷,第三腳;海底撈月,第四腳;搓拳縱身,第五腳;旱地拔蔥。打腳有;跑馬三腳剛十七.五馬破槽二十一,外加核桃皮,套路有頂心捶,敗中取勝,四分斗,轉換巴掌,小六錘,大五腳,一二趟腿,三四趟腿,纏手插手黃鼬掐雞,在槍法和刀法上都有了創(chuàng)新。刀法上有了前后背花、上下提花,鳳凰單展翅和鳳凰雙展翅(由劉宗間所創(chuàng));繼后有了小鳳盤窩(劉小墋所創(chuàng))。在槍法上有了十字披紅、砍脖子槍以及群體小套子、傳子槍和武銅套。還有文銅套走街拳(已失傳)。
趙縣西洨洋仁合會收徒只重視人的品行,不分貧富貴賤廣收門徒,一直秉承練武健身以武會友的理念,致使那些一代代的拳師的名字都沒有留下記載。這種拳風造就了西洨洋村人一代一代既具有與人為善尊老愛幼,又敢作敢為,無所畏懼的淳樸村風。
西洨洋村在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是遠近聞名的堡壘村,被人們稱作“小延安”。當時多名拳師應征入伍,加入到革命隊伍中,為爭取民族獨立和新中國成立做出了貢獻。一九四九年后,在黨的正確領導下,西洨洋仁合會成員繼往開來,利用田間地頭或晚上習武練功,先后參加過無數次上級政府部門組織的武術比賽和演出。改革開放后,趙縣西洨洋仁合會太祖拳曾多次走上趙縣電視臺春晚舞臺,年年到附近鄉(xiāng)鎮(zhèn)社區(qū)表演節(jié)目,為活躍當地人民群眾的業(yè)余生活做出了突出貢獻。